为了配合国家重大专项“大型飞机工程”落户上海后对民用航空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上海交通大学从国家战略出发,决定举全校之力,开设大型民用飞机“特班”。“特班”教育受到上海市及国家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并在招生指标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特班”将重现上海交通大学发展史上航空航天大师倍出的辉煌,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自主研制民用大飞机的“黄埔军校”和飞机设计师的摇篮。
培养目标:
具有适航理念的民机高端科技人才。
招生对象:
1)热爱祖国的航空事业,并且愿意毕业后到我国航空工业单位工作的考生;
2)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达到所报考专业复试标准者;已被列入所报专业复试的考生也可同时申请参加“特班”复试选拔。
3)2008年9月入学,40~60人;
专业背景:
理工科本科毕业生,主要涉及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数学等学科(专业)。
培养特色:
1)“特班”作为多学科综合培养研究生教学试点班,学制为两年半;“特班”硕士研究生培养学科(专业)分为“航空宇航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考生复试时确定具体的学科(专业)以及研究方向。凡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毕业研究生,可获得上述学科(专业)的工学硕士学位。
2)师资队伍由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飞机研制经验的国内外专家组成;
3)课程的核心内容是以研究生教学试点班为单位组建虚拟飞机设计队伍,完成完整的飞机设计过程,实现某型飞机的虚拟详细设计。研究生的个人成绩将以其所负责部分的设计任务为主要评价内容。
主讲教师:
以两院院士顾诵芬领衔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导师团。
奖励制度:
1)入学新生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二等奖学金(免学费、享受普通助学金240元/月)资助。
2)根据研究生在校学习成绩,享受“特班”奖学金。
择业及落户机会:
优先向国家大型客机项目公司和上海的航空企事业单位推荐“特班”毕业生,并按照上海市人事局最新《行业紧缺人才目录》中对航空专业人才的加分政策,提供相关的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与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
你可能知道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实力很强的工科大学,但却不一定知道她还是我国航空科研教育的先驱和基地。她有着航空报国的辉煌历史,曾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位军用飞机总设计师黄志千(1937届,歼八)和第一位民用飞机总设计师马凤山(1952届,运十);她薪火传承,曾走出了六位“两弹一星”元勋和一批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领军人物及两院院士;今天,她厚积薄发,将再续航空报国梦。
航空报国,历史辉煌(30~50年代)
1935年设立飞机组,1936年产生了第一届毕业生,1942年成立航空系,曹鹤荪被任命代理系主任,系里拥有我国航空界的年轻教授:季文美、许玉赞、岳劼毅、马明德等。从1936年到1953年,交大航空门(系)有16届249名毕业生,取得杰出成就者约40余人,包括院士杜庆华、屠基达、卞荫贵、庄逢甘、吴耀祖、顾诵芬等。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输送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去哈军工的有曹鹤荪、庄逢甘、马明德、岳劼毅等,去华航(后来西工大)的有季文美、王培生、杨彭基、王宏基等
薪火传承,饮水思源(50~96 百年校庆)
从上海交通大学走出来的“两弹一星”功臣有:钱学森、吴自良、杨嘉墀、王希季、陈能宽、姚桐斌。
上海交通大学参与中国首枚火箭研制:交大动力系主任王希季时任设计院总工程师,潘先觉任火箭设计主任工程师,何友声后任交大党委书记,王礼恒、朱荣昌等优秀毕业生参加了研制工作。
交大1949级航空系学生马凤山,1970年7月起任运十飞机研制技术业务总负责人,先后担任大型喷气客机方案组组长、640所总设计师、所长等职。同样为了运十,1981年5月,三机部、上海市根据薄一波副总理的指示,邀请了范绪箕(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等55专家对运十飞机进行实地考察后举行了评审会议。范绪箕聘请罗时均教授到交大工作。上海交通大学以力学系为基地继续在航空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如我校1952届校友,安继光将军与交大力学系何友声、严镇、江可忠、严明、周文伯、单雪雄等教授开展计算空气动力学研究。范绪箕校长领导1011研究室开展了国内最早的“飞机风挡鸟撞软体冲击问题”和国内最早的“热结构与热应力研究”等。
同时,上海交大力学系毕业生彭小忠、蒋光南等到640所工作,并已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厚积薄发,再续航空报国梦(百年校庆后)
1996年校庆后,校友们不断呼吁上海交大恢复航空航天专业。2002年11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恢复航空航天工程系
2005年1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她是上海交通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集成创新平台。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上海市发改委投资1.88亿在上海交通大学共建“教育部空天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2007年10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在北京召开了“上海交大参与大型民机专家咨询会”,顾诵芬、王礼恒、庄逢甘、刘大响、崔尔杰、李明等20多位国家大飞机专家组成员、航空专家、国防科工委领导到会,为上海交通大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专项出谋划策,指路把关。
2007年10月12日,我校向国防科工委正式上报了“上海交大参与国家大型飞机项目的建议”。2007年10月22日,曾培炎副总理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报告中亲笔批示:“大客的研制人才培养与基础技术研究是关键,必须先行,在重大专项实施中,交大及有关高校的力量应充分吸纳,统筹安排,解决产学研结合的问题”。2007年10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向国防科工委主任张庆伟汇报,他表示“将把交大纳入第一批项目启动单位”。
2007年11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签署“共同建立国家适航管理教育研究中心”的备忘录。
2007年12月18日,总投资1.6亿人民币的“上海交通大学大型民机创新工程”通过专家评审,正式立项。工作重点为:民用航空人才工程(“特班”培养)、民机科学技术中心和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及精密铸造实验室三个方面。